近日,我院(医院)产科门诊来了一位24岁声泪俱下的年轻妈妈,原来在一天前,这位妈妈已妊娠足月的胎儿被外院超声确诊为宫内死胎,现求诊于我院要求引产终止妊娠。我科迅速给这位孕妇办理了入院,因胎死腹中时间不明确,为避免凝血功能障碍、产后大出血等并发症,需尽快终止妊娠,我科第二天就帮助这名孕妇顺利分娩了死胎,避免了大人的严重不良结局。追问病史,该医院不定期产检,孕晚期出现中度贫血,外院建议住院输血,孕妇签字表示拒绝,超过预产期仍未住院,现妊娠41周出现胎死腹中,胎儿娩出后发现脐带贫血性梗死,脐带扭转30圈,为时已晚。死胎问题,一直以来,不仅让对新生儿“望眼欲穿”的整个家庭悲痛欲绝,更让“累死累活”的妇产科医务人员闻风丧胆。死胎,是指妊娠20周后胎儿在子宫内死亡。即使经过全面、系统评估,仍有至少1/4的病例无法明确病因。近年来,孕产妇死亡率以及小于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,但反映全球产科质量的指标——死胎,其发生率未见明显下降,每年有万例死胎,是导致孕产妇焦虑、抑郁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原因,值得所有育龄女性及产科工作者高度重视。五月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,愿每个女性都做安心妈妈!常见的死胎病因有哪些?胎儿生长受限已有国内外众多研究发现,胎儿生长受限与死胎风险显著增加有关。而且胎儿生长受限越严重,发生死胎的风险越高。胎儿生长受限多见于母体营养不良,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如多胎妊娠、过期妊娠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,胎盘异常,脐带异常等。胎盘早剥约5%~10%的死胎与胎盘早剥有关。胎盘早剥常见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、外伤、高龄多产等情况。胎儿染色体异常约6%~13%的死胎存在核型异常,尤其在合并解剖异常或生长受限的死胎中,核型异常的比例超过20%。与死胎相关的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21-三体(31%)、X染色体单体(22%)、18-三体(22%)和13-三体(8%)。感染发达国家中约10%~20%的死胎与感染有关,而发展中国家该比例更高。胎盘和胎儿感染一部分源于B族链球菌或大肠杆菌的上行感染,一部分源于单增李斯特菌或梅毒等病原体的血行传播。脐带因素约10%的死胎伴脐带异常,脐带发生受压、梗塞、脱垂或狭窄时伴随出现的血栓形成或成为胎儿缺氧的证据。但脐带缠绕可发生于约25%的正常妊娠,所以脐带异常是否就是死胎的单一原因需要进行严格评估。如何尽可能避免胎死腹中?1、准妈妈进行规律产前检查与孕前保健。医院进行规范的产前检查,接受健康教育与指导,进行胎儿健康的监护与评估,学习孕期营养及体重管理,接受用药指导。积极听取产检医师的建议及意见,医院的诊断与治疗。推荐的产前检查孕周分别是:6+周,12-13+周,14-19周,20-24周,25-28周,29-32周,34周,36周,37周,38周,39周,40周;41周前住院分娩。2、有遗传高风险的准爸妈积极进行遗传咨询、产前筛查、产前诊断与胎儿手术。很多死胎存在染色体异常,可能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,或由这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。遗传高风险人群包括:a.夫妻双方或一方家庭成员中有遗传病、出生缺陷、不明原因的癫痫、智力低下、肿瘤等;曾生育过明确遗传病或出生缺陷的夫妻;b.夫妻双方或之一本身罹患智力低下或出生缺陷;c.不明原因的反复流产或有死胎、死产等病史的夫妻;d.孕期接触不良环境因素及患有某些慢性病的夫妻;e.常规检查或常见遗传病筛查发现异常者;f.婚后多年不育的夫妻,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,近亲婚配。常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包括胎儿NT超声,中孕排畸超声,妊娠早中期唐氏筛查,无创产前检测技术(NIPT),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,绒毛穿刺取样,羊膜腔穿刺术,脐血管穿刺取样,磁共振产前诊断等。3、准妈妈在孕晚期注意积极计数胎动。胎动监测是孕妇自我评价胎儿宫内状况的简便经济的有效方法。一般妊娠20周开始自觉胎动,胎动夜间和下午较为活跃。胎动常在胎儿睡眠周期消失,持续20~40分钟。妊娠28周以后,胎动计数<10次/2小时或减少50%者提示有胎儿缺氧可能。每日早、中、晚各一次,每次1小时。从胎儿开始活动到停止算一次,如其中连续动几下也只算一次,等胎动完全停止后再接着计数。如果自觉胎动异常,医院就医。4、发生死胎后,医院进行详细的评估。死胎评估的内容包括对母亲和胎儿的评估。搜集母亲的完整病史,除产科和临床相关的病史外,需要注意搜集接触史、吸毒史和包括死胎在内的三代家族史。胎儿评估应包括胎儿尸检,胎盘、脐带和胎膜的大体和组织学检查以及遗传学检查。尸检是明确死因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。如果死胎父母同意,所有死胎均应进行尸检和遗传学检查。应尊重死胎家属的情感、文化或宗教背景,给予适当的人文关怀。5、对有死胎史的准妈妈,再次妊娠需加强重视和管理。对≥32+孕周死胎史者,从32周或从发生死胎的孕周前1~2周开始,每周进行1~2次产前监测。对于有<32孕周死胎史者,应当个体化制定产前监测方案。#百里挑一#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idnae.com/ways/151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