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过期妊娠治疗专科医院 >> 愈后护理 >> 人性最隐私的东西都在产科暴露了

人性最隐私的东西都在产科暴露了

 

▲李家福与同事们迎来了新生命。从年进入产科算起,他可能已经接生了1万多个婴儿。(资料图/图)

全文共字,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。

“有些人怀孕的时候,营养跟不上,公婆也不关心,丈夫对她也很冷漠,生孩子不可能给她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和喜悦感。”李家福相信幸福就三件事,“有人爱,有所期待,有事做”。

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

年1月5日上午,李家福医生的周一门诊又“加号”了。挂号病人从80位增长到位。他从清晨8时工作到将近14时,在诊室草草吃了午餐,踱步去邻近的大楼。李家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,两台手术正等他操作。候诊大厅里,孕妇又慢慢聚集起来,等候下午的门诊。

大约五分钟的步行时间里,一位老太太迎面向李家福打招呼,喊他“专家”,另有两位病人家属跟他简单交流病情,后面一位与他握手致意。与南方周末记者告别时,他刚开始讲述自己遭到病人家属殴打的往事,但没时间多说。

聚焦生育问题的纪录片《生门》电影版年底上映,十三集版本(下称《生门》)分别在电视和网站播出,都使李家福受到观众欢迎,一位女性制片人“一下子爱上他了”。《生门》的故事背景就设在李家福所在科室,自年春节拍起,一年多里接触了八九十个家庭。年,他们补拍了一些近况,放在最后一集,有些产妇的孩子都两三岁了。

近期有人辗转打电话给李家福,对话寥寥几句,确定他是节目里那位李医生后就挂了电话。对方只是想直接听他说话。他讲话通常和缓轻松,善于用日常语言表述医学问题。妇产科的工作环境又相当复杂,除去医学问题,生育与夫妻、家庭和社会风化联系紧密。在他眼中,产科有时像个万花筒,“人性最本质、最黑心、最隐私的东西都在这里暴露了”。

但李家福始终记得一位产妇家属的恳求:“我选择你,是相信你,你总不能让我这个小孩每年的生日就是她妈妈的祭日。”医院转过来,病情危重,妊娠合并心脏病,心脏病合并心衰,随时可能去世。

“这话你去听、去体会。”李家福回忆,“所以我说:这个产妇不能死。”

1

最怕决定导致病人家庭人财两空

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次见到李家福是两天之前,星期六。他本来休息,来院里开年年度总结会,“顺便做了一个手术”。产妇怀着双胞胎,有点粘连,情况基本稳定,“一个多小时就好”。她之前生过两个孩子,再婚后非常想再生孩子,就尝试试管婴儿技术,没想到一下怀上了双胞胎。

产妇生第三胎多是两种情况,要么“前面丢了一个小孩”,要么再婚。他从年进入产科,迄今可能接生了1万多个婴儿,在漫长的时光里见证了中国生育观念的变迁。

上大学时,整个年级个人,李家福毕业考试第一名。但他认为自己并不出众,性格内向,不善于和别人交流,看到女生还有些害羞。他于年毕业,起初在湖北咸宁一所乡镇卫生院做全科医生,正赶上“计划生育高峰”。年9月,中共中央发出公开信,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。两年后,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。

李家福曾一天做30台结扎手术,连续一个月之久。他才23岁,遇到了一位同龄人来做结扎手术。“我朋友还没谈,就给她做结扎了,她是三个小孩的母亲。”李家福对这位产妇印象深刻,他知道她的经历切合当时农村的生育观念:“早插秧,早割谷;早生儿,早享福。”

在相当长时间里,农村的新生儿要靠“接生婆”接生。年后,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,卫生部门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新法接生。相当长的时间里,“接生婆”在卫生院接受两个月培训,就可以从事接生工作了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,住院分娩观念逐步普及,医护人员逐渐取代了“接生婆”。

那时剖腹产率很低。“宝宝生得好,生得不好,最开始老百姓是认的,他也不计较这个事”。李家福说,大家对医疗结果越来越重视,反过来也促进了医学发展,“既要追求结果完美,还要追求过程完美,不允许你有侥幸成分。”

做“小医生”时,李家福由主任带领查房、做手术,工作也由主任把关,“失败的挫折感或者成功的喜悦感不是很强”。但他的沟通能力,在行医过程里慢慢磨炼出来。“这些知识和阅历丰富了、充实了你,你的信心增强了,然后就愿意跟别人交流。”李家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。

产妇夏锦菊大出血,手术时心脏两次停跳,时间分别接近5分钟和12分钟。“如果你没有强烈地想把这个病人救回来,就放弃了,已经救这么长时间,害怕救过来之后她是个植物人,又怕人财两空。”李家福说,医生最怕做出决定导致病人家庭人财两空。

夏锦菊的故事在两版《生门》都出现了,术后李家福跟她打趣:“这辈子我忘不了你,你也忘不了我。”这位年轻妈妈现在过得还不错。

但挫折感也越来越多。有产妇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晚期胃癌,认为恶心呕吐只是正常的孕吐反应。剖腹产时,她腹部的包块“医生一看就知道是恶性肿瘤”,形如死缓。

李家福遇见过至少三四例患有胃癌的产妇。其中一位胃癌已经转移到肝脏,剖腹产手术做完由外科医生观察,肝脏和肠胃表面布满1厘米到十几厘米的肿瘤。病人术后转入ICU,不住地喊痛。她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能只剩下一个月了,医生却无法讲真话,“怕她精神倒了”。产妇三天后拆线,问疼痛、包块该怎么办,李家福只好安慰她:“你回去休息一段时间,身体调养好之后再来。”

世事无常,医学的作用终究有限。片中一位医生就向病人家属陈说:“医生不是神。”常识未必能成为共识,还需要医患之间互相信任。李家福送走了许多病人。一位孕妇严重感染,医院转来,一见面就拉着他的手恳求:“我不想死,你救我一命。”医生们尽力抢救,但病人最后去世了。

“病人去世之后那个眼睛、眼神,往往眼睛凹进去,闭不了。因为没钱治疗(去世),有是有,但还有好多病人是病情太重了。”李家福提到一位患有血友病的产妇,突然停住讲述,他的眼圈红了。

产妇出血不止,几位科室主任在内的医生们抢救了17个小时,一边输血、抢救,一边查文献。出血暂时止住,继续抢救肯定产生高额医疗费用,可能人财两空。家人坚持了一段时间,无奈地签字放弃治疗:不输血制品,心脏停跳时不做心脏按压。李家福感到产妇已经猜到了家人的决定,就告诉她出血情况,医院都在想办法,问她有什么话想说。他记得,那位产妇一语不发。

李家福慢慢地学会接受医学与医生的有限性。采访中,他也提起美国医生爱德华·特鲁多的那句墓志铭:“有时是治愈,常常是帮助,总是去安慰。”

▲病人太多,医生怕吵,容易脾气暴躁,李家福也挨过投诉。他事后反思,医患之间“其实也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”。(片方供图/图)

2

“她看得出来这个医生是敷衍她的”

“安慰”实际上也是医术的组成部分。“医生治病三个武器,一是语言,二是药物,第三个是手术刀”。李家福相信坦诚很重要,“你跟她谈话,她看得出来这个医生是敷衍她的”。

有的病人流产三次,最后仍旧流产,颇为无奈。“你说再不怀了,要不然怀了又流产,这话没有依据。”李家福说,医生可能先摆清楚道理,流产概率15%,下次的流产概率还要增加15%,第四次怀孕的流产概率就是60%,“但是你还要给她一个希望,说还是有希望,可以去努力”。

医院以外,病人有丰富的生活经历,医生需要利用有限的接触去确认病人的处境。在产科,家庭与病人联系格外紧密。“这个女人在家庭里面有没有地位,婆媳关系怎么样,治疗医疗费谁出,你都要有一个了解。”李家福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,媳妇在家庭里的地位有时一看便知。

产妇睡在床上,病很重,医生问情况,她很胆怯,怕花钱,就说明这个媳妇可能在家里没地位。产妇有心脏病,医生问病史时会留心:如果婆家和娘家的人都在,婆家就希望她是从小就有心脏病,病是从娘家带过来的。如果双方家庭都比较困难,婆家很可能希望让娘家人多出钱;如果病由怀孕引起,通常婆家人就愿意出钱。

“所以你要察言观色,谈话过程中一定以鼓励为主。”李家福说,如果夫妻关系不融洽,或者丈夫重男轻女,就要着意调动他的积极性。

有位产妇生了女孩,利用试管婴儿技术,竟怀上了三胞胎。剖腹产之前,李家福跟丈夫谈起医疗费问题,三个孩子共计三万。男人回以并不恰当的俏皮话:“没有这金刚钻,我就不揽这个瓷器活。”

结果,三个孩子居然又都是女孩。她们34周左右降生,因早产转往儿科。男人意兴阑珊:“将心比心,你要是有三个丫头,现在又突然给你三个丫头,你还养不养?”他不想要这些孩子了,放言谁出医疗费用就送给谁。

这显然违背法律与伦理。李家福先正色指出对方错误:“你敢放弃这个小孩,我就敢报警,我要电视台、报社记者,要所有人来抨击你,要你名誉扫地,你信不信?”那男人是个建筑业包工头,李家福接下来又得鼓励他。

“你在外面混,穿衣服也很讲面子,你老婆怀三个小孩,冒这么大的风险给你生小孩,你还把老婆小孩抛弃掉了,这肯定不是你这种人所为。”李家福接着说,“我说给你朋友听,你朋友帮你出钱,你有没有面子?”那男人很快就交了医疗费,还声称自己起初在开玩笑。

“有些医生不懂沟通技巧,他没有用心去总结怎么去沟通。”李家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。《生门》记录了几次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的争执,随时间推移,他们也就相安无事了。家属情绪恢复正常后,还是热心的母亲或疼爱妻子的丈夫。

沟通考验医生能力。看门诊时,一个病人只能分配到两三分钟。有时李家福觉得已经解释清楚,病人还是一脸茫然。但他只好请病人离开,因为后面还有许多病人在等候。本应午间12点结束的门诊,他最晚一次看到下午3点钟。

李家福认为“加号”不利于医患双方。“第一,医生是疲惫的;第二,‘加号’之后,让本来通过正当途径挂上你号的人时间压缩了,她的病没看好,本来可以看五六分钟,结果把号一加,她只能看两三分钟。”但“加号”又无法避免,有时病人病情实在严重。此外,“一看这个病人是农村来的,你不给她’加号’的话,她到武汉来什么事都没做成,你还怕耽误她的病情。”李家福说。

病人太多,医生怕吵,容易脾气暴躁,李家福也挨过投诉。“病人说你给我看一下,我就说我已经给你说清楚了,病人就说你这个医生态度怎么这么不好。‘好,你要投诉,门诊办公室在一楼。’”他后来琢磨,“其实也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。”

▲医院的护士们在照顾新生儿。李家福见证了中国的生育观念变迁,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对医疗结果越来越重视,反过来也促进了医学发展。(片方供图/图)

3

“她们的要求多简单”

《生门》在互联网播出,画面上的弹幕仿佛文字版街谈巷议。弹幕即时发布,大多反映发送者对稍前情节的理解,那是他们认为自己了解的内容。发送者的经历、知识背景未知,那些都直接影响他们对具体情节的理解,他们的言论也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心理。

弹幕时常出现孕妇谈论现状,或妈妈回忆分娩情景的只言片语,譬如“生的时候大出血,不过命大,现在宝贝3个月了”,有时为片中产妇加油或议论丈夫、婆婆是否尽心。还有些指摘人物的品性,惊叹片中病人生活贫困,就可能猜测:“这个人是不是很懒啊,怎么会没有钱?”而后就有弹幕指出这种说法有问题:“穷了就说人家懒,你们怎么想的?”“别人家的事谁说都轻松,换到自己想一想。”

《生门》的篇幅充裕,拍摄了许多人物的社会生活。男人老来得子,回乡挨家挨户报喜,上山去爷爷奶奶的墓碑前烧纸告慰先人。弹幕质疑他重男轻女,但片中他又对妻子很温柔,妻子生下的恰好就是男孩,使这种指摘无法验证。李家福很晚才观看了电影版,他成长于农村,但仍为产妇家人四处借钱的窘境而惊讶。

医院,尽量触及人物的日常生活,但观众对他们了解仍然零碎。导演陈为军一直强调自己的“六面体”理论:纪录片能让观众看到立方体的六个面,医护人员绝不是恶魔,也不是所有患者都不讲道理,因此“所有的矛盾已经不是矛盾了”。

“人都是那样,有一个坎当时觉得很可怕,翻过去,苦就过去了。”陈为军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,妇产科的故事也反映了民众的生存状态,“大家有一个共同目标,就是能够快把病治好,安安全全出院。在这种前提下,你只要把这故事的六个面拍给大家看,其实所有医患矛盾都可以达成和解。”

但现实中的和解无疑很难。第四集中,医护人员们在讨论温岭刺医案。她们开玩笑说,淘宝上的防弹背心“估计都是医务人员在买”。年,浙江温岭的王云杰医生在诊室内被患者连恩青刺伤,不治身亡。连恩青曾在该院就诊,对医生的治疗一直持有异议,年被执行死刑。

年的“榆林产妇坠楼事件”同样激起社会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idnae.com/ways/10966.html

当前时间: